在福建有三种别具一格的服饰,他们的服饰极具“海丝”遗风,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的见证。
分别是惠安女、蟳埔女、湄洲女服饰,而她们也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因为不同的生产、生活习俗和民间信仰,使得她们穿戴的服饰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与众不同。
●惠安女服饰
惠安女服饰在汉族女子服饰中是独树一帜的,也是中国传统服饰精华的一部分,有着“巾帼服饰中的一朵奇葩”的美誉,具有较高的实用艺术价值和民俗文化价值。
惠安女服饰是流传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惠安县的一种独特的妇女服饰。它源于百越文化,又融会了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和传承而顽强地保留下来。
惠安女服饰的整体样式定型于唐代,至宋代渐趋成熟。清初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形成了款式奇异、装饰独特、色彩协调、纹饰艳丽的基本特征。
现在惠安县东沿海的崇武、小和净峰三个乡镇的渔家女及东岭、山霞等部分“内地”妇女还保留着这种服饰习俗,其中以崇武和小的服饰最具特色。
她们当地以“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的歌谣概述了惠安女服饰各个部分的特征。斗笠是惠安女现代服饰最显现的部分,主体色彩是纯黄色的,非常鲜艳。
头巾是惠安女服饰中最富有特色的部分,每条头巾都是正方形的(约66公分),色彩和花纹基本上是蓝底白花、绿底白花、白底绿花等,虽然每条头巾的花纹均不相同,但都比较清晰、淡雅、悦目。惠安女的发饰装扮,继承了中国古代妇女重视首饰的传统。
衣服最大的特点是“衣短露脐”。惠安女的腰饰,一种是用各种色彩的塑料带编织而成的,总宽约7至9公分,色彩非常醒目;另一种是用银打制成的。惠安女所穿的裤子主色调为黑色,显得稳重、大方,又容易搭配其他颜色的衣料及饰物。
惠安女服饰各部分之间在色彩、款式、线条、图案等方面的配合是相当协调且恰如其分的,它既带有传统风味,又有一定的现代气息。
惠安女服饰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它以适应生活和劳动为前提,并严格遵循自身的审美观念,以“称体、入时、从俗”为追求目标。
●泉州蟳埔女
在泉州丰泽区蟳埔村,蟳埔女上穿“大裾衫”,下着“宽腿裤”。乍一看,与惠安女有点相似,其实有很大差别。
蟳埔女是衫不露脐、不带腰饰。至于裤子都是清一色黑色大筒裤,裤头为腰部的两倍宽,头顶的“簪花围”更是别具巧思。
“簪花围”采用应季小朵鲜花整齐装饰于圆髻之上,将秀发盘于脑后,系上红头绳,梳成圆髻,然后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鲜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平时只用一二串就够,每遇喜事时则围上四五环之多,有的还可再选一二朵美丽的鲜花,用镀金珠子针插在头髻上,使整个头髻花团锦簇,美丽而芬芳,形成浔埔妇女在头饰上一大特色
无论春夏秋冬、年老年少,她们每日不厌其烦地将头发细心盘起,用一轮一轮的鲜花簪在头上,花团锦簇,打扮得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坛,让人大饱眼福!
●莆田湄洲女
“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保平安。” 海蓝色的斜搭襟中式上衣,下黑上红的裤子,头上的扁平发髻恰似一叶帆船。这,就是湄洲女传统服饰——妈祖服。
相传妈祖装是妈祖生前最爱穿的服装,上身是中式海蓝色斜大襟上衣,海蓝色象征大海;下身是上红下黑拼接的宽腿直筒裤,红色和黑色分别象征吉祥和思念 。
帆船头是一种形如帆船的发型,也叫做“妈祖髻”,而关于帆船头,还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妈祖18岁时,父母要给她张罗婚事。妈祖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三天,出来后盘好了妈祖髻,表明终生献给大海的志愿。
湄洲岛在过去有个习俗,待字闺中的姑娘梳起帆船髻的那一刻便是出嫁之时。
后来,湄洲岛上的姑娘出嫁时便会梳起帆船头。不仅恪守千年的文化传统,承载着妈祖的祝福,也寄予着生活幸福的美好愿景。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湄洲岛用其得天独厚的滨海风格和自然资源养育了湄洲女最不平凡的美丽。
这三种服饰是闽南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让我们一起传承和保护这种历史文化,以及当地特色,将他们长长久久的保留下去。
还有更多关于福建你不知道的故事,请听下回分析!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小程序
和梦小编一起
Get同款东南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