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好男不娶福州女,好女不嫁莆田男”,不管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在调侃的时刻总能派上用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什么会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呢?
这句话的出处其实是来源于“误传”,据史料记载,它是出处一个民间故事,这个民间故事,发生在宋朝。
据说当时莆田有个人叫“老五”,他不但本身家学渊博、才高八斗,为人风趣,家境也特别的好,舅舅是国舅爷,伯父是宰相。
以他自身的水平及家境,像他这样的人想考取功名,如同探囊取物,但他偏偏生性洒脱,视功名和粪土,整日四处游荡,急公好义,喜欢帮助穷人,遇到不平事,爱为人打抱不平,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有一天,老五去了莆田湄洲湾附近的一个村庄,刚好也有个中过探花的朝廷官员,带着他的夫人(他夫人是福州人士)及家丁在这个村庄游玩。
这位官员,一路上看到莆田当地女的长得不但漂亮,还勤劳能干,再想想自己家的“河东狮”,悲从中来,随口吟道:“好男不娶福州女,要娶就娶莆田女”。
她老婆听到丈夫竟然当着自己面夸莆田女的,贬低自己,立马就揪住丈夫的耳朵,把他拉回现实中。
一看自己老婆生气,他机智的立马改口:“好男不娶福州女,纵得功名也枉然”,这才让他老婆转怒为笑。
这一幕,恰好让老五看到了,老五对此很不屑。
老五心想,自己为了留在家乡,都不愿去考取功名,莆田当地的女孩子个个都很温柔勤快,她们吃苦耐劳,当地的名人林默与梅姑,芳名远播四海,怎么说也得“好男不娶莆田女,纵得功名也枉然”。
于是他反驳那官员:“好女不嫁莆田男,纵然富贵也枉然”。
此事过后,这位官员就把自己出游发生的事情记录了下来,于是就有了这几句民谚在民间流传了下来:
好男不娶福州女,纵得功名也枉然
好男不娶福州女,要娶就娶莆田女
好女不嫁莆田男,纵然富贵也枉然
然而经过了不知道多少年后,该谚语也被断章取义,把它们篡改了后面的字不见了,于是就变成了“好男不娶福州女,好女不嫁莆田男”了。
●“福州女”初印象
其实“福州女”这个词,最初是指一些好吃懒做、大女子主义的福州女子,后来被人以讹传讹的泛指福州女人。在常人的眼里,“福州女”是这样的:
刁蛮嗓门儿大,说话如放鞭炮一样,与人争吵时手竖中指,粗话连篇。
精明会算计,举个小例,买大白菜时“先剥三层再买菜”。
又懒又爱八卦,她们不做家务,热爱精神交流,俗称“拱趴”。
爱面子更爱自己,自身价值感高,喜爱保持光鲜亮丽的形象。
“福州女”的产生,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福州是个京官频出的地方,这些大户人家中的女儿,养尊处优,十指不沾阳春水,逐渐的传承到现在,很多“福州女”都是这些京官的后裔。
这种观念造就了“福州女”的性格以及父母对女儿的溺爱。所以造就大家对“福州女”的初印象有些片面。
●“莆田男”初印象
莆田是个地少人多的地方,在古时候,耕地就是财富,没有耕地的莆田男,就成了好女不嫁的原因之一。
没有耕地只能经商,商人都是无利不起早。因此,莆田男就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性格:精明算计、仗义却又留余地、直爽却又爱面子。总体来说,莆田男在生活中会体现出小气,爱占小便宜,爱吹牛,斤斤计较等特点,这是好女不嫁的原因之二。
莆田人素来“男尊女卑”的观念重,因此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比较低微的,如果嫁入莆田家庭,生不出男孩子是会被人诟病的。这是好女不嫁的原因之三。
当然,在如今思想已经逐渐开化的年代,这些观念已经随着历史潮流慢慢淡化了。“好男不娶福州女,好女不嫁莆田男”其实就只是一句误传,当人们在这句话的影响下,就会把所谓的“福州女”、“莆田男”的若干缺点扩大化,从而形成了对他们的偏见。
但是每个地方的人都是参差不齐的,不能一竿子打倒一船人。不能将它们作为评判一个地方人群好坏的标尺,这仅仅是一个地方人文观念的展现而已。
让我们一起,
还有更多关于福建你不知道的故事,请听下回分析!
长按扫描二维码
关注小程序
和梦小编一起
Get同款东南梦酒